音樂
编辑
主条目:南管、歌仔和潮州音樂
南管 歌仔
南管
编辑
南管,原稱絃管,於各地又有南音、南樂、五音、郎君樂、御前清曲、御前清音、泉州南音、福建南音等別稱[44]。
南管的歷史相當悠久,是典型的漢族音樂模式,屬於絲竹型的中國傳統音樂[45];南管樂曲分有指、譜、曲三類,「指」又稱指套,即套曲,為有譜、有詞、有人物故事可供演唱之內容者。「譜」指樂器演奏曲,「曲」又稱唱曲,即散曲,為供演唱之單曲。南管音樂為古老中國漢族傳統音樂,以泉州一帶為發源地,流傳於現今的臺灣閩南裔族群聚居地區和閩南語系泉漳話地區[46],傳承了漢魏以來的古樂遺風[47]。
與智化寺京音樂等,為現存最古老的幾個合奏樂種[48][49]。在臺灣,與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對[50]。
南音以五人之間的合奏為主[51],五樣樂器各有專屬的定位,演奏時可聽見各樂器的細緻樂音,相輔相成、不相雜沓[52],包括拍板、琵琶、三絃、洞簫、二絃。有純器樂演奏曲,也有執拍者歌唱的曲目。曲調高雅,素有千載清音的美譽[53]。因作為閩南地區的核心樂種,被諸多閩南劇種吸收運用[54],如梨園戲[55]、泉州木偶戲等等。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流傳於中國的廈門、泉州、漳州,以及臺灣、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華裔閩南人聚居地諸地[56]。
歌仔
编辑
歌仔(Koa-á)是閩南語民歌、小曲的通稱。
潮州音樂
编辑
潮州音樂,簡稱潮樂,是主要流傳於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音樂,有「唐宋遺音」、「華夏正聲」之稱。潮州音樂大致可分為鑼鼓樂、弦詩樂、細樂、廟堂音樂、外江音樂等。其中鑼鼓樂屬於廣場樂,包括潮州大鑼鼓、潮州小鑼鼓、潮州蘇鑼鼓等;而弦詩樂、細樂、廟堂音樂、外江音樂等則屬於室內樂。潮州音樂常用樂器約有20餘種,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是二絃、嗩吶、深波等
[57]
戲劇
编辑
主条目:布袋戲和懸絲傀儡
主条目: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薌劇、潮劇和白字戲
布袋戲 懸絲傀儡戲
梨園戲 高甲戲 歌仔戲 潮劇 白字戲
梨園戲
编辑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臺灣與東南亞閩南裔華人聚居區。
梨園戲可分爲「上路」、「下南」及「小梨園」(七子戲)三大流派,前兩者又稱大梨園。每個流派風格與劇目不盡相同,三大流派各有其代表劇目,稱為十八棚頭。常見劇目有《陳三五娘》、《呂蒙正》、《郭華》、《朱弁》、《王十朋》等(梨園戲劇目大多數是用男主角來命名)。
演唱的曲調和樂隊、樂器係福建南音(南管)系統,在臺灣的戲路以小梨園為主,因此較常稱為南管戲或是七子戲(小梨園)。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被列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演員曾靜萍得到2次中國戲劇梅花獎,在2009年全國人大會議上,她提議將傳統戲曲研究納入學校課程。[58]
高甲戲
编辑
高甲戲,又叫「戈甲戲」、「九角戲」、「九甲戲」、「交加戲」,以閩南語為媒介語進行表演,是福建主要劇種之一,最初起源於合興戲發源於福建泉州,流行於閩南地區,臺灣和東南亞閩南裔華人聚居之地。高甲戲的音樂曲牌以泉州南音為主,兼收傀儡調和民間小調,具有濃郁的閩南地方韻味。
高甲戲劇目有六百多種,包括《大鬧花府》、《斬黃袍》、《林文生告御狀》、《管甫送》、《杏元思釵》、《孟姜女》、《番婆弄》等,來源多樣化,大部份是從提線木偶戲、梨園戲、徽戲、弋陽腔、京劇吸收過來的。
角色行當有生、旦、丑、淨、貼、外、末、北(淨)、雜等,尤其擅長丑角表演。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戲劇團、泉州市打城戲傳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戲傳習所)、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獲得「高甲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歌仔戲(薌劇)
编辑
歌仔戲(薌劇)為閩南人代表戲曲之一,歌仔戲為發源於臺灣宜蘭的本土漢文劇種,約產生於臺灣日治時期1900年代前後。歌仔戲正式的雛形為宜蘭本地的落地掃,吸收車鼓弄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崑曲、高甲戲、亂彈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
歌仔戲於1925年傳入福建廈門,自此流行於閩南地區,並成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1927年傳入東南亞閩南裔華人聚居區。歌仔戲(薌劇)使用閩南語泉漳方言演唱,角色行當有生、旦、丑、淨,其中前淨行為受北管與京劇影響而增加的行當。[59]
歌仔戲(薌劇)唱腔質樸醇厚、悠揚典雅,兼有錦歌類(老歌仔戲曲調)、哭調類、新調類等曲腔,唱腔結構屬「板腔體」。[60]主要特色樂器有殼仔弦、鴨母笛(管)、月琴、大廣弦。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戲(薌劇)被列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第1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序號208,編號 Ⅳ—64。
潮劇
编辑
潮劇,又稱潮州戲、潮音戲、潮州白字戲,是用閩南語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現[61]的地方戲曲,在明朝開始形成後,流行于廣東潮汕及閩南等地,並隨潮州人傳播到上海、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與歐美地區,是中國對外最有影響的地方戲劇之一。潮劇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属元明南戲的一支,時稱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為明代南戲五大聲腔之一[62]。明朝嘉靖丙寅年(1566年)刊本《荔镜记》[註 1],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剧本。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3]。
白字戲
编辑
白字戲,原指中國廣東省粤東地區流行的以粤東閩語演唱而得名的戲曲劇種:潮州白字戲和海陸豐白字戲[64]。潮州白字戲後來演變成潮劇,而海陸豐地區仍稱白字戲,因此當代白字戲之名所指是海陸豐白字戲。
白字戲都在海內外的潮州人、海陸豐人聚落盛行,也曾流行於臺灣,臺灣清治時期興盛白字戲和正字戲,二十世紀初還有職業的潮州戲班,現時臺灣已沒有在地職業白字戲劇團。
潮劇和海陸豐(汕尾)白字戲都列進了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5]現存有「海豐縣白字戲劇團」。
布袋戲
编辑
布袋戲(Pò-tē-hì),又稱掌中戲、籠底戲,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為閩南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布偶戲劇,主要流行於閩南以及臺灣。在臺灣,更發展出電視布袋戲,以霹靂布袋戲最為有名。西元1993年,霹靂成立首家以布袋戲播放為核心的獨立電視台「霹靂衛星電視台」。
懸絲傀儡戲
编辑
懸絲傀儡戲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主要發祥地在福建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線木偶戲。其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代,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溝通」等性質;同時,傳統的提線木偶戲劇目採用了木偶頭雕刻工藝,隱含了民間信仰及婚喪喜慶等習俗,是閩南地區人民生老病死禮俗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2006年5月20日,泉州懸絲傀儡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92。
傀儡戲在臺灣地區俗稱「嘉禮戲」,與閩南一樣,基本上伴隨生命禮俗信仰而存在;在臺灣南部地區較偏重喜慶祈福的酬神儀式,而在臺灣北部地區則重視驅邪禳災的宗教功能。
表演時藝師以十餘根絲線操縱人偶各處關節,以做出模仿真人動作。此演出一般作為除煞潔淨之用;也就是說,若一地發生不平安之事,人們會聘請操偶師傅前來演出包含偶戲的道教儀式;其中有請神、定棚、跳鍾馗(演出於車禍淹溺之除煞、普渡、謝土開莊等)等儀式,藝師因此必須學習多種道教法術,其養成因而辛苦耗時。此外,傳統習俗上不允許不相干人等在旁觀看儀式進行。因前述條件限制加上時代變遷,相關技藝已逐漸失傳散軼。
宜蘭地區因漢人移民多自漳州,曾存在許多傀儡戲團,其伴奏音樂多為北管;近年僅存福龍軒傀儡戲劇團、新福軒傀儡戲劇團及協福軒傀儡戲劇團等。[66]在南部地區(高雄、臺南)的傀儡同屬泉州派別,演出形制類似。田都元帥(又稱相公爺)為南部傀儡戲戲神,在其宗教儀式中扮演請神及送神的主祭角色。目前除一些儀式性戲文外,已無長篇戲文。
現今高雄的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是台灣唯一擴及文化場展演的職業傀儡戲劇團,外島地區則有金門傀儡戲劇團。兩者皆以藝文展演、校園巡迴等方式推廣傀儡戲。
雕刻
编辑
何朝宗的文殊菩薩白瓷雕像作品
座落於泉州清源山的9尊石造雕像為為宋元時期閩南的重要宗教遺跡,包括老君岩、瑞像岩、賜恩岩、彌陀岩、碧霄岩、西峰岩、千手岩等等,涵蓋道教、大乘佛教以及藏傳佛教等宗教象徵。其中,老君岩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像,除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之外,也是泉州清源山的標誌性觀光景點。9尊石造像於2001年所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稱為「清源山石造像」。
明代泉州德化雕刻家何朝宗善於白瓷雕塑,其作品多為神仙、佛像,彌勒、羅漢、觀音等,為當時知名的雕刻家。然而,現存的何朝宗作品已寥寥無幾。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朝宗作品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其瓷塑作品於歐美、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也被列為國寶級的藝術文物,為閩南德化瓷塑贏得高度的國際聲譽與關注。
繪畫
编辑
武術
编辑
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石造像
閩南泉州是南拳少林武術的發祥之地,以俞大猷的「俞公棍」為源頭。[67]俞公棍為「荊楚長劍」與「楊家槍」所混合而成的一種棍術戰技。俞大猷爾後又將其所創之棍術編纂成《劍經》流傳於世,詳細載錄棍等長兵器的「劍」、「射」、「陣」等戰法,並認為棍術是「藝中魁首」。
明代末期,閩南永春開始發展出一種新興拳術:白鶴拳。發展初期並無系統,後來漸次根據姿勢特性而發展出四個派別,飛、鳴、宿、食等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