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届世界杯,除了精彩的进球和爆冷的赛果,总有一种声音挥之不去——“这场比赛是不是假球?”从1998年巴西决赛的蹊跷表现,到2018年VAR争议判罚引发的猜测,假球传闻从未停歇。但真相究竟如何?
2002年韩日世界杯,韩国队接连淘汰意大利和西班牙,裁判的多次争议判罚被欧媒直指“黑哨”。国际足联虽未承认,但时任副主席郑梦准多年后一句“我有能力搞定裁判”的竞选言论,再度点燃舆论。
更早的1982年世界杯,联邦德国与奥地利的“希洪之耻”直接促成小组赛末轮同时开球的规则改革——两队1-0的“默契球”让阿尔及利亚成了牺牲品。
随着博彩市场全球化,国际足联近年采取多项措施:
判断假球需警惕三个信号:
“足球是圆的,但滚动的轨迹未必总由草坪决定。”——前德国队队长拉姆在自传中暗示
与其纠结真假,或许我们更该思考:当商业资本、地缘政治与体育精神纠缠时,世界杯早已不只是22人的游戏。下届美加墨世界杯,这套价值链条只会更复杂。